【用數據說話:疫後的台灣產業與勞工面臨哪些變化?又該如何因應?】
7月27日,全國疫情警戒終於恢復二級,部分休閒場所開放,除雙北宜蘭外,餐廳業者可開放內用。但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對於許多產業營運無疑是重擊,根據主計總處最新調查統計,5、6月不只減少工時人數暴增,失業人數也節節攀升,6月失業率更創下10年來新高。
但我們該如何衡量疫情衝擊的規模?怎麼判斷失業與產業變化是否與疫情有關?本文作者以COVID-19發生前的數據為基準,分析2020年疫情發生至今的勞工工時縮減、失業原因分類與各產業僱用人數等的變化,以6張圖表呈現疫情對台灣勞動市場與產業發展的影響——
👉疫情不只影響勞工就業,也衝擊所得分配。高薪行業(5萬7千元以上)勞工較少因疫情失業或減班。
👉產業呈兩極化趨勢,服務業雪崩式滑落,但部分製造業、建築工程業與醫療保健業僱用人數則持續增長。
👉雖然減班人數比失業人數多,但疫情減緩後,減班減薪問題恢復快,而失業者重回就業市場的速度緩慢。
這一篇,試圖說明每個數據的意義、反映未來哪些可能變化,及政府紓困政策須著力之處。https://bit.ly/3rE5Olc
★提供觀點,促進思辨,#贊助報導者:http://bit.ly/2Ef3Xfh
#COVID19 #疫情 #失業 #減班休息 #無薪假 #產業 #報導者